在品牌历史上,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为世人所闻,为行业人所称奇。而在中国奥运赞助史上,也有这么一对“冤家”,在这没有硝烟的赛场背后竞争了数十年,那就是伊利和蒙牛。
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,伊利击败蒙牛成功竞标为北京奥组委官方合作伙伴,在此后的时间里,伊利在奥运赞助商争夺战中一路顺风顺水,先后陪伴北京奥组委走过伦敦奥运会、索契冬奥会、里约奥运会、平昌冬奥会等多场大型体育赛事。
拥有如此强大的官方背书,伊利在奥运营销中的胜利理应成定局,然而,近些年来,无论是从活动声量还是品牌效益上来看,伊利似乎总是隐隐约约被老对手蒙牛“压着一头”。
一个是“官方持证者”,一个是“民间野路子”,伊利和蒙牛之间的奥运营销竞争究竟胜负何如?我们不妨从今年刚刚举办的北京冬奥会说起。
一、赛事之外,没有硝烟的品牌战场
关于伊利和蒙牛在本届冬奥会中的营销情况,咱们先来看看这张表:
蒙牛、伊利2022冬奥营销动作汇总
图片来源:TopMarketing公众号
基于以上营销动作,TOP君大致从代言人押宝能力、热点把控力、内容创作(创意策划)力以及线下渗透能力四大维度简要分析。
首先是代言人押宝能力。本届冬奥会,蒙牛仅签约了谷爱凌一位运动员代言人。早在2019年,蒙牛就选择与其展开合作,那时的谷爱凌只有15岁,虽未及如今的热度,却已开始在赛场上初露锋芒,频频拿牌,加之赛场下的讨喜性格和特殊的成长背景,都成为未来助推其“爆红”的潜在话题点,可见蒙牛在“养成系”代言人方面的深谋远虑。
蒙牛签约谷爱凌
图片来源:微博截图
2.04-2.11日期间蒙牛百度搜索显著上升
图片来源:百度搜索指数
伊利的代言人阵容要比蒙牛“豪华”得多,甚至在苏翊鸣夺冠后,伊利也迅速将其“收入囊中”。然而,从声量上来看,除了官宣苏翊鸣给品牌带来了较为活跃的用户互动,其他几组代言人的品牌反响并不大,或许这也与团队代言难以彰显个人特质有关。
伊利签约苏翊鸣
图片来源:微博截图
以小博大,以少胜多,以“养成系”签约低成本抢占市场先机的蒙牛显然更胜一筹。
其次是热点把控力。对于热点是否及时跟进和反应,不仅可以看出品牌在事前筹划的完备程度,也彰显了其对营销触点的敏锐性。
在谷爱凌夺得第一金后,蒙牛迅速对社交平台的舆论热情作出反应,在微信朋友圈投放代言人品牌TVC;当日中午,蒙牛独家冠名的纪录片《谷爱凌:我,18》在腾讯视频上线,并在微博平台进行预热和广告投放;在此后两天的热度发酵期内,蒙牛又接连上线了谷爱凌限定包装礼盒和微信红包封面;紧接着,在第二项赛事开始前,蒙牛趁势发起了“有奖征集谷爱凌超燃创意文案”活动,三天内引发了近三千位网友投稿。一系列营销节奏稳中带快,可见蒙牛极强的热点把控能力。
蒙牛关于谷爱凌的创意活动以及周边
图片来源:TopMarketing公众号
此外,尽管未获得奥运官方授权,蒙牛也自有一波蹭热度的方法:中国队每诞生一枚金牌都发布一张借势海报,用蒙牛卡通形象IP巧妙代替运动员肖像,尽管任谁都看得出来海报的用意,官方也拿它没办法,这波“擦边球”,属实有点儿水平。
蒙牛借势海报
图片来源:TopMarketing公众号
伊利的营销动作其实远远早于蒙牛,但在赛事期间,除了对签约代言人的赛事预告和获奖祝福,伊利对热点的把控力反而有些弱。2月16日,短道速滑男子接力赛中中国队因意外失误无缘决赛,当“心疼武大靖”等词条强势冲上热搜时,作为签约品牌,伊利始终没有任何动作,属实可惜;不过,作为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,伊利借夺冠之势抽奖赠送冰墩墩,倒也获得了不少用户的积极响应;此外,在苏翊鸣生日当天,伊利也通过微博开屏等方式表达了祝福。
左:伊利关于苏翊鸣的祝福广告;右:伊利官博对短道速滑夺牌的祝福微博
图片来源:TopMarketing公众号
整体而言,尽管伊利做到了全方位布局,但是由于对热点把控不够到位,产生了一种与奥运“各行其是”的奇妙割裂感,其传播活动也未能达到良好的出圈效果。丰富的奥运资源,也许让伊利注定难以如蒙牛那样,all in一个代言人,精准踩中每一点,最后集中爆发出圈。
从内容创作力上来看,蒙牛与腾讯体育联合打造了纪录片《谷爱凌:我,18》,通过对谷爱凌成长历程的纪录,让大众了解一个更加立体的谷爱凌。尽管视频中部分镜头取材自央视纪录片《冰雪之巅》,但是其凭借对谷爱凌幕后故事的详尽记录、个人性格的深入刻画赢得广泛关注,截止到2月18日零点已达到1亿5千万次播放,也为社媒谷爱凌的话题传播提供了绝佳素材。
蒙牛与腾讯体育联合打造纪录片
图片来源:腾讯视频《谷爱凌:我,18》截图
而伊利与北京奥组委联合打造的综艺《冬梦之约》则聚焦冬奥场馆与运动项目,为大众科普冬奥知识,节目凭借“笑点输出机”王濛的精彩表现和众多明星的加盟也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及话题热度。
伊利与北京奥组委联合打造综艺
图片来源:优酷《冬梦之约》截图
从线下渗透能力来看,由于缺少官方授权,蒙牛在线下几乎很难展开相关动作。伊利则从2017年起就开始着手布局冬奥线下体验场景,在全国70多个城市开办了活力冬奥学院,并在多地开设冬奥快闪店,在冬奥村内开设伊利乳品店,发售冬奥相关周边等,通过线下的强渗透,提高品牌曝光率,增强了大众对品牌的奥运认知。
总的来看,在本轮冬奥营销之战中,蒙牛以敏锐的触觉抓住机遇,“弯道超车”;伊利则相对保守,在拥有官方背书的利好条件下,似乎并未围绕运动员本身展开太多,而是按部就班沿用了往常娱乐明星造势的规则,这使得运动员还停留在“形象代言人”层面,没有深入热点展开营销宣传,难以引起受众共鸣。
二、从奥运会到冬奥会,蒙牛伊利的“角逐”往事
事实上,这样的结果并非第一次出现,一切还要从北京申奥成功开始说起。
2001年7月,北京的申奥成功为中国品牌的体育营销打开了飞速成长的大门,很多品牌方看到了打响国内市场甚至走向国际的黄金机会,其中就包括蒙牛与伊利如火如荼的奥运营销争夺战。
当时,伊利同样击败蒙牛获得了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资格,但蒙牛巧妙的“另辟蹊径”却让大多数人产生一种“蒙牛才是奥运官方赞助商”的错觉。根据2007年市场调研机构益普索,蒙牛曾是误认率最高的非奥运赞助商品牌。
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”,蒙牛在2001-2008年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,足以让其在北京奥运会上占足了先发优势。
2001年7月10日,就在申奥成功之前,蒙牛抓住契机,发布“北京申奥成功,蒙牛捐款1000万”的消息。3天后,随着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,蒙牛向奥运捐助1000万的消息也传遍全国。通过此次公关事件,蒙牛与奥运完成了初步捆绑。
随后,蒙牛又牵手奥运冠军,并成为“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”的特供食品。此外,还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、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大型国际趣味运动综艺《城市之间》,节目中蒙牛大胆地打出“激情2008,现在出发”、“奔向北京”等口号,甚至还使用了类似奥运五环的图案。虽然这些“擦边球”行为最后被奥组委警告,但在此之前节目已获得大量关注,蒙牛与体育、奥运等关键词成功完成了深度绑定。
最后,在2008年奥运比赛时段,蒙牛联合央视体育频道开始大量投放广告,海量曝光牢牢锁住了蒙牛与奥运的“亲密”关系。
相比于蒙牛的“野路子”,获得“官方宠幸”的伊利则更像一位“优等生”,每一步按部就班,高举高打。先后签约了国家羽毛球队、跳水队以及刘翔、郭晶晶等奥运冠军作为代言人,并以大量传播资源强势占领央视媒体。
2007年,伊利启动了全民健身大型奥运主题推广活动“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”,覆盖了全国的30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660个城镇,2000多个社区,影响范围超过了5000万人。
除此之外,在奥运会期间,中国体育代表团每夺得一块金牌,伊利就将向“健康中国公益计划”注入20万元。这一系列举措让伊利在奥运营销战场上扳回了一些属于“官方赞助商”的气势。
正如《中国品牌四十年》(1979-2019)中所提到的,中国品牌体育营销的初期打法大多以“大媒体+大事件”为主,即以电视为主的大媒体,配合赞助、公关事件等方式打出声量。虽然伊利蒙牛策略各异,但在关键打法上始终保持一致。
而当电视主宰的黄金年代褪去,媒介碎片化时代到来,“大媒体+大事件”的策略也已黯然退场。从上文蒙牛与伊利在今年冬奥会上的表现来看,二者的不同路线背后同样勾勒出这个年代体育营销的标志性特点“社交媒体+内容共创”。这也意味着,虽然赞助商的权益依然重要,但内容创作、社媒发酵和传播、热点的实时把控也成为体育营销能力的关键要素。在这方面,蒙牛押中谷爱凌,并做了充分的准备,对其热度的把控也十分精准,可谓“四两拨千斤”。
从北京奥运会到冬奥会,时代变了,打法也变了,但今天的一切却宛如“昨日重现”,伊利的高举高打、蒙牛的另辟蹊径,结果似乎并未有太多改变。但“对手也是队友”,不管是高手如林的奥运场,还是巨头博弈的营销场,站在顶峰上的蒙牛和伊利是巅峰对决,亦是相互成就。
本文封面图来源:微博截图
广州市比灵天然配料有限公司专业代理国际知名品牌的菊粉、低聚果糖、异麦芽酮糖醇、异麦芽酮糖、食用香精、脂肪粉、无磷保水剂、功能性乳清蛋白、浓缩牛奶蛋白、水果粒、水果酱、乳矿物盐(乳钙)、植物益生菌等,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,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专业的产品知识,高效的应用团队,致力于为国内厂家提供高品质,高性价比的进口食品配料和热点产品的解决方案,也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配方的定制研发,助力品牌方燃爆市场收获成功。